陳式太極拳簡史

陳式太極拳發源于河南省溫縣陳家溝,自陳式第一代鼻祖,陳卜遷居至今已有六百餘年,太極拳傳至第九世陳王庭,得到完善和提高,經陳王庭又創造了陳式太極關公大刀和推手,以及十路拳十路錘。傳至第十四世陳長興,又進行了完善和充實,並將十路拳十路錘合併為一路和二路,經陳長興首次傳與外姓楊露禪,也就是楊式太極拳的鼻祖,現今流傳于世的楊、武、吳、孫諸派太極拳,皆直接或間接,來自于陳式太極拳,歷史上陳式太極拳傳男不傳女,又躬耕於鄉,少有外出,故使陳式太極拳少為人知。民國初期,第十六代大師陳延熙被袁世凱聘到北京,教授袁家弟子,陳式太極拳才略有人知,但受當時的情況與封閉,人們還是不能看到陳式太極拳的真面貌,1917年,陳發科受北京同仁堂聘請,以及在北京校場四條大街的17天擂臺賽,無人能勝的情況下,轟動了武林,才被人們所瞭解,但陳發科又受於戰亂的影響和各方面的局限,所能學到陳式太極拳的也為數不多。1961年陳昭奎應上海體委顧留馨的邀請,到上海公開教授陳式太極拳。才使陳式太極拳從此正式開始了傳播,之後,陳昭奎老師到南京、石家莊、鄭州、焦作等地進行20多年的公開教授,才使陳式太極拳發揚了廣大,陳昭奎老師也獻出了畢生精力。現在陳式太極拳已在全世界發展迅速,深受人們的喜愛。

陳式太極拳的特點

一、二路的特點及其異同

第一路特點是:以柔為主,由松入柔,柔中寓剛;行氣運勁,以纏絲勁的鍛煉為主,發勁為輔。品質唯柔軟是求,柔軟是化勁的基礎,運用柔軟以迎剛,可以化剛為烏有。初期動作力求緩徐,一揣摩行氣運勁,全身內外,一動全動,使能處處保持平衡而不失其勢,練成隨遇平衡的技能。纏絲勁是粘化、牽動、進逼的核心,纏繞圓轉,功深後能達到即化即打,依著何處便從何處擊去的技術。發勁的運用,原則上是沒有牽動則不發。纏絲勁的鍛煉,能逐漸產生一種似柔非柔,似剛非剛,極為沉穩而又靈活善變的內勁。陳鑫曾說:“一舉動,輕重,剛柔俱發。” 可以說,陳式太極拳特點是:以纏絲勁為靈魂,以內勁為統馭,這是太極拳推手時具有威懾力量的基本條件。第一路是以身領手的動作為主,足隨手運,動分(離心力)靜合(向心力),不斷變化,不斷調和。技擊性戰略原則,為一靜制動,以柔克剛,後發先至。練拳速度快慢相間,以便於為20左右分鐘練完一套拳。運動量可以調節,架子分高中低三種,可以分別適應于療病保健,曾強體質,學習技擊的目的。

第二路(炮捶)的特點是:從松柔入手,剛中寓柔,以剛發為主。行氣運勁,以纏絲勁鍛煉為主,而剛發的動作較多。品質以剛強是求,剛強是克制柔弱之道,而至剛亦能克剛,故以剛中有柔,為克柔勝剛之道。剛遇剛則剛壞,柔遇剛則摺,隙匾乃見,是為我順人背之關鍵。動作以迅速占勢,佔先。由迅速得以遇隙即擊不失其機,所謂“知機其神”。技擊性戰略原則為隙開則迅速佔先,發則所當必,必摧。第二路有“竄蹦跳躍,騰挪閃展”的動作,又多發精,震足,故迅速疾快,一般約為三分鐘練完一套拳。由於速度快,爆發力強,原來不適宜於年老病弱者練習。近代改進教學方法,對一般學習者,亦從松柔入手,以用意貫勁,代替發精,震足,速度稍放慢而又快慢相間.故不獨青少年愛習其拳,即老年愛好武技者亦能適應。

這兩套拳都是從松柔入手,積柔成剛,剛柔相濟。從慢到快,快後複慢,而又都是快慢相間,所以能適應推手時的急應緩隨。都以纏絲勁為核心,以內勁為統權為其共同特點。但一路是在中氣貫足下的基礎上,體現出柔纏中顯柔、緩、穩的特點;而二路(炮捶)則在中氣貫足下的基礎上,體現出柔纏中顯剛、快、脆的特點。竄蹦跳躍,騰挪閃展的動作比第一路為多,速度比第一路為快。因此,二路的剛快脆可與第一路的柔、緩、穩互為補充,相輔相成。早先,河南溫縣陳家溝著名拳家,都是兼擅二路。凡欲練二路者,必須先有練三年第一路太極拳的基礎,方許學它。當前,愛好學習陳式太極拳者,特別是青少年對第二路更為喜愛。我認為可以在開頭以、二年內,把二路的速度放慢些,帶動作練正確,練的柔順以後,再逐漸加快速度,記住柔中寓剛,積柔成剛保持“柔中寓剛,剛中有柔”的特點。

鍛煉原則及練法

練意(心靜用意),練氣(腹式逆呼吸法,氣沉丹田與丹田內轉相結合),練身(武術攻防性動作的拳勢)三者密切結合,是陳式太極拳的鍛煉原則。即使降低其運動量,以適應年老、體弱、有病者的鍛煉,但仍須保持練意、練氣、練身三者結合的鍛煉原則,以期能達到弱為強,提高鍛煉效果的目的。

1.腹式逆呼吸

陳氏太極拳的拳勢呼吸用腹式逆呼吸法。呼氣時小腹內收,膈肌上升,丹田氣上行聚於胃部,胃部自然隆起,胸廓自然擴張,加大肺活量。呼氣時小腹外突,膈肌下降,聚於胃部之內氣下沉至丹田,胃部與胸廓自然平復。由於腰腎的左旋右轉,因而,氣沉丹田與丹田內轉是結合的。 拳勢呼吸是指合、虛、蓄、收、化的動作為吸氣。開、實、發、放、打的動作為呼氣。這是在意識指導下,呼吸行氣與動作的協調配合,有著健強內臟器官和機能,以及增強抗擊能力和加強爆發力量的作用,可以說是以內壯為主的拳種。再推手護衛,試驗發勁時,通常採用哼、哈、咳三種發音。哼音是用螺旋勁向上打放,使對方騰空擲出。哈音是用螺旋勁向前遠打,意欲將對方拍透牆壁。咳音是用螺旋勁向下打,意欲將對方打入地鐘。這種發勁試驗都是用短促的一吸一呼來完成。

2.纏絲勁(弧形螺旋勁)的練法

纏絲勁(弧形螺旋勁)是太極拳的主要特點,它是在意識指導下內勁作纏繞運動時,由意氣貫注而逐漸形成,並不斷提高其品質,纏綿曲折,大都在上、中、下(上肢、軀幹、下肢)三個橫向呈橢圓形的螺旋轉圈,兩個斜向(左手與右足,右手與左足)弧形螺旋轉圈,和一吸一呼是繞任、督二脈的立體圈,以及無數小螺旋的交織纏繞,進退屈伸,形成複雜而又和諧的弧形螺旋的圓形動作,這是太極拳練法特點的精華所在。內勁運轉的主要方法是:內氣蓄于丹田,以意行氣,源動腰脊,旋腰轉脊,節節貫串地貫注與四梢(兩手兩足尖端)。上行為旋婉轉膀,形於手指;下行為旋科轉腿,達於趾端。弧形螺旋式地纏繞絞轉,從而形成為一系列無限延長的複雜的空間螺旋運動。手臂的纏繞勁有順纏、逆纏兩種。順纏是手外旋(掌心由內外向外翻,順著時鐘方向)意氣貫注指尖,先拇指,依次至小指。逆纏是手內旋(掌心由外向內翻,逆著時鐘方向),意氣貫注指尖,先小指,依次至拇指。順纏、逆纏,始終“繃勁”(似柔非柔,似剛非剛的勁)不丟。太極拳名家洪均生有雲:“太極是繃勁,動作走螺旋”,概括地突出了太極拳練法上、技術上的特點。腿的順纏(由裏往外上而向下斜纏),以膝頭向襠外旋轉。丹田勁由腰隙經大腿根裏向上而外,經環跳穴,再往裏向下斜纏至足根(打鐘穴),分注足五趾肚。腰的逆纏,以膝頭向襠內旋轉,內勁從五趾肚向上經原路線斜纏至腰隙歸丹田。凡攻擊的動作,不論順纏或逆纏,為動、為分、為離心力。丹田勁運至四梢,肩催肘、肘催手;跨催膝,膝催足,呼氣、發勁(重心下沉,勁往前發)。謂之“丹田勁走四梢。”凡防禦的動作,不論順纏或逆纏,為靜、為合、為向心力。意氣從四梢回歸丹田,肩帶肘,肘帶手;跨帶膝,膝帶足,吸氣,蓄勁(氣聚胃部,蓄勢待發)。謂之“四梢勁歸丹田”。纏絲勁練法能使全身內外,“一動無有不動”,於同一時間內,綜合性地完成神經、呼吸、迴圈、經絡、骨骼、肌肉、消化、泌尿等系統的鍛煉。一蓄一發,一吸一呼,通任、督,練帶、沖,內外兼練,以內壯為主。從運動醫學角度看,這種以意行氣的纏絲勁練法,是防病治病,延年益壽較好的運動方法。
太極拳纏絲勁的圓運動,是由曲線弧形螺旋式的動作組成的。在劃圓圈時意氣(內勁)的運轉,像螺旋式的纏繞伸縮,可以譬喻為像地球在公轉時不斷地自轉。因此,它是分陰分陽而又陰陽互轉的。如果圓形運動沒有螺旋式貫串其中,就等於通常所說的月球環繞地球運行,只有公轉而無自轉。弧形螺旋的運動力學作用,能使對方直線來的勁力,成為我方動作弧線上的切線。如果對方繼續加力,其勁力就會離開著力點而繼續前進,影響其自身的平衡和穩定,而不影響我的平衡和穩定。亦即在我為引進(弧形螺旋走化),對方為落空(直線前進)。同時,我的弧形螺旋動作已避實就虛地越過對方防線而粘隨進逼或發勁。亦即在我為“屈中求直”,“蓄而後法”。我處處在螺旋,在變動力點方向角度,才能“不丟不頂”,不犯雙重之病,取得“引進落空合即出”的技巧。纏絲勁的精煉與內勁品質的提高是成正比的。內勁越是充足,越能顯出輕靈的作用,加強了“忽隱忽現”的作用,以至達到“人不知我,我獨知人”的技巧,推手時才能使對方不適,處處被動,失去平衡。

3.抖勁

抖勁的基礎是纏絲勁和腰襠勁。抖勁是一種突如其來的爆發力。其特點是:快速、螺旋、氣足、力猛、勁長、動短、意遠。久練推手,對纏絲勁、腰襠勁的體會也越來越深,“沾連粘隨不丟頂,引進落空合即出”的技巧會愈練愈熟。抖勁既須在推手中實踐,也須抽出拳套中幾個單式來反復練習。在推手中可先互“喂”,即一人被動的聽憑對方試驗抖勁,並告知其不足之處。這樣互“喂”練習效果好,進步快。太極拳的抖勁練習,要求在內外兼練,增加身體的抗擊力之後才練習抖勁,先練能化也能受擊,然後再練抖發。練拳和推手時“虛領頂勁,氣沉丹田”,主要是練任脈、督脈;塌腰落胯,氣象下沉,勁往前發,主要是連帶脈、沖脈。內勁充沛氣勢騰挪,皆由此練出,功愈深而技愈精。內外兼練,才能既增加身體的抗擊力,又能加強打擊性的爆發力。
散打發勁時,其技術特點:以柔克剛,應用粘隨;出奇制勝,應用抖截。手法有:碰、啄、劈、拿,分筋、錯骨,點穴、閉產,按脈、截脈。運勁有:粘隨抖截,犯者立僕。跌法有:手當足用,足當手用,一動即進,插襠管腳,擰腰變臉,橫直劈砍,應手而跌。拿法有:沾連粘隨,乘勢借力,變化輕柔,隨人之動而制之。

其他特點和應用

1.炮捶發勁與推手的關係

陳式太極拳的推手是拿、跌、擲、打兼施並用,上邊在推手,下邊在推腳,雖重“沾連粘隨”的“懂勁”,使拿、跌、擲、打的技巧逐漸提高,但更重視速度快、爆發力強的發勁,使拿、跌、擲、打的技巧憑藉強大的發勁威力,愈顯示出靈巧。因此,炮捶的發勁,不僅為了增強體質,而且可以提高推手發勁的技巧。
練太極拳不練推手,只能是作為一種體育鍛煉,不能真正體會到太極拳的精妙所在。但練推手而不重視發勁,就容易停留於知化而不知攻的階段。因此,練習炮捶,對提高推手技術是非常重要的。

2.震腳與發勁時吐氣發聲對健身和技擊的作用

陳式太極拳有震腳、發勁動作,都結合腹式逆呼吸,當震腳、發勁時吐氣發聲,是為了增強體質和提高技擊能力。對於鍛煉的人來說,可以不發勁,部震腳,只要常練也可以收到很好的鍛煉和上功的效果

陳式太極拳器械特點

陳式太極拳的器械,即刀、槍、劍、棍、梢等,各有不同的要求,但都有共同的特點,就是結合太極拳舒展大方的方法。比如,太極劍,連綿不斷、節節貫串,靈活穩健的步法。以氣運劍纏繞迴旋得身法。劍到身到氣到,演練時,剛柔相濟、快慢相間。雙劍練習時為行雲流水、蛟龍出海。行走時如蝴蝶翩翩飛舞,下蹲時,如盤龍臥虎得雄偉之勢,轉身劈劍,如怪蟒翻身、黑熊翻背,力大無窮。彈道竄蹦跳躍、松活彈抖、沾粘連隨,纏繞落空的特點,卻有單刀如猛虎、力劈華山之勢,身催刀動,刀領身轉,劈砍撩渣,威風凜凜。雙刀要求身法協調一致。刀與步法密切配合,故由單刀看手,雙刀看走,出刀如流水,步法如飛,纏頭裹腦,快速有力,剛柔相濟的風格。
大杆,有八杆、十三杆,杆以粘、纏、絞、攔、披、崩、抖、滑等杆法,結合太極拳的身法、步法、及內勁來練習,以達到增強功力的目的。
梢的練法也顯為人知,因而練的人較少。 梢的方法用,撩、擋、繞、纏、橫、擋,托、打等方法,演練時時蛟龍出海、如猛虎下山。
陳式太極槍亦稱“梨花槍加白猿棍”,是陳式太極器械套路中長兵器意中,它將集槍棍之特點。在實戰應用中,既有槍紮一條線,又有棍打一大片的效用。在練習時,它以紮、攔、披、崩、掃、點、挑、劈、撥、架、絞、纏、刺等。用多種舞花所組成節奏明暢。動如雷、勢如游龍,既有“百兵之王”之能,又有“百兵之魁”之威。
陳式春秋大刀、亦名“關公大刀”又名“青龍偃月刀”。是陳式太極器械套路中長兵器一種,也是陳式太極拳師祖陳王廷最擅長的兵器之一。陳式春秋大刀套路名稱,是由三十句詩歌組成,與其他套路名稱不同。在練習時它以劈、砍、撩、掛、斬、抹、截、攔、挑、刺、推、拖、架等,及多種舞花所組成的刀法。大刀為“百兵之帥”。必須有扎實的拳術基礎,並有深厚內功,訓及腰、腿、臂力的基礎功底,才能將大刀運用自如。